实验室简介

2023年01月01日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6年通过论证,1987年获准建设,1990年建成开放,在迄今为止的五次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1994、1999、2004、2009免评、2014年)中均获评优秀,在迄今为止的两次总结表彰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十周年、二十周年)上均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荣膺“金牛奖”。田昭武院士、万惠霖院士、田中群院士、谢兆雄教授、王野教授和谢素原院士先后担任实验室主任,蔡启瑞院士、张乾二院士、万惠霖院士和孙世刚院士先后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在老一辈科学家引领和感召下形成“敢为先、重细节、合为贵”的科研文化。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117人,其中研究人员100人,技术与管理人员17人,包括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6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位其他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者,29位四青人才获得者,获批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实验室面向国家“双碳”和能源安全战略目标,聚焦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重点解决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碳基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二氧化碳捕获与资源化等关键科技问题。近年来建立和发展了表界面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仪器,在原子团簇的结构与性质,电催化剂的表面结构效应、设计合成和反应机理,金属纳米材料的表面配位化学,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学,碳基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取得突破,多项重大突破刊发在Science (2004、2007、2014、2016、2021、2022)、Nature(2010、2020、2021、2022)等学术刊物上,近十年先后获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0项国际学术重要奖项,并授权700多项国内和国际专利。实验室已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表界面化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基地。



实验室的4位带头人

(左起:张乾二、田昭武、蔡启瑞、万惠霖)

   

实验室近中期主攻研究方向:

(1)面向碳循环的CO2高效利用和接力催化转化。立足碳一催化,开展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转化全链条研究,将碳循环与氢循环接续,结合生物质转化,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解决方案。

(2)面向大规模储能的化学电源及相关机制。拓展锂电并发展钠电及液流电池关键技术,理解化学电源的能效来源、传递、安全、失效机制,为解决未来可再生能源存储及大功率电网储能问题创造条件。

(3)工况表征方法与仪器基础。从原位到工况、从静态到动态,发展宽域、多场的谱学方法,开拓同步辐射研究疆域,研制新仪器、新系统,着力提升非平衡态表征能力。

(4)能源材料与功能基础。电极材料、催化材料、二维(膜)材料、团簇材料、液基材料、有机材料和特种材料等的制备及其构效关系。

(5)界面化学与理论化学基础。双电层理论、反应动力学与电子结构理论、AI、动态相变催化理论、电池失效机制等等。


实验室先后荣膺的“金牛奖”

 

 

 

注:以上数据截至2023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