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但直至近年才达成共识。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在1906~2005年期间明显增加,线性增加幅度趋势为0.74℃,考虑到资料的误差,增温幅度范围介于0.56℃到0.92℃之间。其中20世纪10年代到40年代和70年代到21世纪初是两个明显的增温阶段,最近30年的增温趋势尤其强烈。至此,对地球气候是否变暖的争论终于尘埃落定。
一、全球气候变暖
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为15℃,极端最高气温为57.9°C,极端最低气温为-89.2°C。而和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其表面白天最高温度约127℃,夜晚最低温度约-183℃,有资料表明,在月球南极竟测到-240℃的低温。地球和月亮温度差距如此之大的最主要原因是地球的空气。
由于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大气,白天,它有限地减弱太阳的短波辐射,使地球温度不至于太高;晚上,它阻挡地球表面射向太空的长波辐射,并把白天吸收的热量逆辐射给地球,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这就是大气“温室效应”。在地球大气中,有一些气体的“温室效应”特别明显,它们既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我们称之为“温室气体”,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
地球大气对我们来说作用巨大。如果没有它,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应该和月球差不多,就不适宜人类生活了;但如果保温效果过了,地球就会增温,导致气候变暖,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在工业化之前,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是很小的。但工业化使大量的温室气体物质进入大气层,尤其是最近30年来更甚,2005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为379ppm,为65万年来最高。
尽管科学家对地球气温的变化仍有不同看法,但在地球上出现的变暖现象却是毋庸置疑的。看看冰川的变化: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祁连山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0~2.6米的速度上升;在北极附近,由于“泰坦尼克”号豪华邮轮在北大西洋航道上撞上冰山沉没,1914年,在北大西洋从事海运业务的16个国家联合成立了国际冰情巡逻队,来保障这一航道的畅通和安全。2003年,巡逻队观察记录到927座冰山,2004年为262座,2005年的数字下降为11座,2006年为0座,所有冰山消融。陆地冰川上移和海洋冰山的消融,使得大量的水进入海洋,其直接结果就是海平面上升,过去的百年中国的海平面上升了11.5cm。
全球气候变暖的另一个“副产品”是极端天气(灾害天气)增多。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称,“极端天气事件的种类、频率和强度将发生改变,……极端天气事件有增多趋势”。在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明显增加。
想想未来即将发生的灾难,使我们不寒而栗:
•海平面明显上升,许多小岛将会无影无踪,一些海滨城市将不复存在。
•海平面升高,也可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地球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增多,雨季将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病菌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现象,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疫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气温升高可能会使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会渐渐灭绝。
二、低碳经济
在全球工业化100年来,人类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科学技术上,在经济繁荣上,都是无可比拟的。与此同时,我们也深切地体会到经济快速发展的苦果,有两个重要机制加快了气候变暖。其一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这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其二是地球表面植被覆盖不断减少,光合作用减弱也使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功能减弱。甚至有科学家称,地表植被减少时,地表的电导率下降,而充电功率即太阳辐射情况相对较稳定,根据焦耳定律,将使得地表的发热量增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变暖。
如今,从地球资源匮乏到气候变暖,都告诉我们,必须走低碳经济的道路。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轻地球资源匮乏的压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的步伐。总之,要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的文件是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
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厦门也是试点城市之一。抓住这个机遇,创建低碳城市,厦门,这个中国最适宜生活的城市将更加繁荣和美丽。
2015年11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指出巴黎大会要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实施,达成一个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巴黎协议应该着眼于强化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也要为推动全球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协议应该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有效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引领绿色发展;应该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鼓励广泛参与,提高公众意识;应该有利于加大投入,强化行动保障,发达国家要落实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气候友好型技术;应该有利于照顾各国国情,讲求务实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应该阻碍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合理需求。12月12日,法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12日晚通过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协议将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当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议》。协议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巴黎协议》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