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技园地 > 科技园地 > 正文

化学年谱:公元1800年~公元1899年

发布日期:2014年06月24日   浏览次数:

 

  1801年
  发现化学元素铌(英国 哈契脱)。

  进行大量能够组成电池的物质对的研究,把化学亲和力归之为电力,指明如何从实验确认元素(英国 戴维)。

  1802年

  发现化学元素钽(瑞典 爱克伯格)。

  发现在O摄氏度时,许多气体的膨胀系数是1/273(法国 盖·吕萨克)。

  1803年

  发现化学元素铈(德国 克拉普罗兹,瑞典 希辛格、柏齐力阿斯)。

  发现化学元素钯和铑(英国 武拉斯顿)。

  提出气体在溶液中溶解度与气压成正比的气体溶解定律(英国 威·亨利)。

  1804年

  发现化学元素铱和锇(英国 坦能脱)。

  1805年

  提出盐类在水溶液中分成带正负电荷的两部分,通电时正负部分相间排列,连续发生分解和结合,直至两电极,用以解释导电的现象,这是电离学说的萌芽(德国 格罗杜斯)。

  1806年

  发现化合物分子的定组成定律,指出一个化合物的组成不因制备方法不同而改变(法国 普鲁斯脱)。

  首次引入有机化学一词,以区别于无机界的矿物化学,认为有机物只能在生物细胞中受一种“生活力”作用才能产生,人工不能合成(瑞典 柏齐力阿斯)。

  1807年

  发现化学元素钾和钠(英国 戴维)。

  发现倍比定律,即二个元素化合成为多种化合物时,与定量甲素化合的乙元素,其重量成简单整数比,并用氢作为比较标准(英国 道尔顿)。

  提出原子论(英国 道尔顿)。

  发现混合气体中,各气体的分压定律(英国 道尔顿)。

  1808年

  发现化学元素钙、锶、钡、镁(英国 戴维等)。

  发现化学元素硼(英国 戴维,法国 盖·吕萨克、泰那尔德)。

  1808—1810年,通过磷和氯的作用,确证氯是一个纯元素,盐酸中不含氧,推翻了拉瓦锡凡酸必含氧的学说,代之以酸中必含氢(英国 戴维)。

  1808—1827年,《化学哲学的新系统》陆续出版,本书总结了作者的原子论(英国 道尔顿)。

  发现气体化合时,各气体的体积成简比的定律,并由之认为元素气体在相等体积中的重量应正比于它的原子量,这成为气体密度法测原子量的根据(法国 盖·吕萨克,德国 洪保德)。

  1809年

  首次获得高温氢氧喷焰,用于熔融铂等难熔物质(美国 哈尔)。

  1810年

  1810—1818年,通过对二千余种化合物的分析,测定了四十余种元素的化学结合量,以氧作标准,不少从结合量求得的元素原子量与近代几乎一致(瑞典柏齐力阿斯)。

  1811年

  发现化学元素碘(法国 库尔特瓦)。

  提出分子说,分子由原子组成,指出同体积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含有同数之分子,又称阿伏伽德罗假说(意大利 阿伏伽德罗)。

  1812年

  提出元素和化合物的“二元论的电化基团”学说,认为所有元素象磁铁一样,含正负两电极,但正负电量与强度不等,元素按正负电量的不同而相吸化合,从而抵消了部分电性,未抵消部分还可以化合成更复杂的化合物,对相同元素,电性相同,不能化合,因此反对分子说(瑞典柏齐力阿斯)。

  发明不需用火引发的碰炸化合物,被用于军事(美国 古塞里)。

  1815年

  提出一切元素皆由氢原子构成的假说,又称普劳特假说(英国 普劳特)。

  首次发现酒石酸、樟脑、糖等溶液具有旋光现象(法国 比奥)。

  从石脑油中首次分得苯,开始了对苯系物质的研究(英国 法拉第)。

  1817年

  发现化学元素镉(德国 斯特罗迈厄)。

  发现化学元素锂(瑞典 阿尔费特逊)。

  发现光化学中引起反应的光一定要被物体吸收。这是光化学研究的开端(德国 格罗杜斯)。

  分离出叶绿素(法国 佩莱梯)。

  创制矿工用安全灯(英国 戴维)。

  1818年

  发现化学元素硒(瑞典 柏齐力阿斯)。

  1819年

  发现同晶型现象,即不同物质形成明显相同结晶的现象;以及多晶型现象,即同样物质能够形成不同结晶的现象,说明矿物晶体的类质同像和同质类像(德国 米修里)。

  1820年

  分离对人体有强烈生理作用的番木鳖碱、金鸡纳碱、奎宁、马钱子碱等重要生物碱,被用于医药(法国 佩莱梯)。

  1822年

  1822—1823年,德国的维勒和李比希分别制得化学组成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异氰酸银及雷酸银,与定组成定律有矛盾,后瑞典的柏齐力阿斯解释为由于同分异构现象所引起。

  木炭作为脱色吸附剂引用于精制甜菜糖,开始了吸附剂的研究和应用,后在战争中用作防毒吸附剂(法国 佩恩)。

  1823年

  最先制得化学元素硅(瑞典 柏齐力阿斯)。

  制成硝基纤维素,即为棉花火药,这是第一个无烟无残渣的火药(瑞士 布拉康纳特)。

  首次提出正确的油脂皂化理论(法国 柴弗洛尔)。

  提出理想气体的绝热压缩与绝热膨胀的状态方程(法国 泊松)。

  1824年

  提出容量滴定的分析方法(法国 盖,吕萨克)。

  1825年

  提出用铜作船底,通过加入锌片以防止船底腐蚀的方法,这是金属电化防腐的萌芽,但因加速了船底对海洋生物的吸着而未获应用(英国 戴维)。

  1826年

  发现化学元素溴(法国 巴拉)。

  1827年

  首次提炼出纯铝(德国 维勒)。

  1828年

  发现化学元素钍(瑞典 柏齐力阿斯)。

  从无机物制得重要有机物——尿素,和已能制草酸等事实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绝对界线,动摇了有机物的“生命力”学说(德国 维勒)。

  1829年

  提出化学元素的三元素组分类法,认为同组内的三元素不但性质相似,而且原子量有规律性的关系(德国 多培赖纳)。

  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法国 盖·吕萨克)。

  1830年

  发现化学元素钒,并发现铁中含钒、铀、铬等元素后,可改善铁的性质,开始了合金钢的研究(瑞典 塞夫斯脱隆)。

  1831年

  首先应用接触法制造硫酸(英国 配·菲利普斯)。

  1833年

  提电化当量定律,为电化学及电解、电镀工业奠定理论基础,开始应用阳极、阴极、电解质、离子等名词,认识到离子是溶解物质的一部分,是电流的负担者,揭示了物质的电的本质。并把化学亲和力归之为电力(英国 法拉第)。

  提出固体表面吸附是加速化学反应的原因,这是催化作用研究的萌芽(英国 法拉第)。

  首次分得可以转化淀粉为糖的有机体中的催化剂,后人称之为(淀粉糖化)酶(法国 佩恩)。

  1834年

  从所有木材中都分得具有淀粉组成的物质,称为纤维素(法国 佩恩)。

  1835年

  提出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和催化剂概念,证实催化现象在化学反应中是非常普遍的(瑞典 柏齐力阿斯)。

  精确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指出普劳特的原子量应是单纯整数的假说是不对的(比利时 斯塔斯)。

  1836年

  改善铜锌电池,这是第一个可供实用的电流源,克服了伏打电池电流迅速下降的缺点(英国 丹尼尔)。

  1837年

  提出有机结构的核心学说,认为有机分子在取代和加成反应中有一个基本的核心(法国 劳伦脱)。

  分析植物的灰分中含钾、磷酸盐等,认为这些成分来自土壤,从而确定恢复土壤肥力的施肥化学原理(德国 李比希)。

  1839年

  采用整数指数标记晶格的各组原子平面,即为米勒指数(英国 沃·米勒)。

  发现生橡胶的硫化反应,为橡胶工业奠定技术基础< 美国 古德伊尔)。

  发现化学元素镧(瑞典 莫桑得尔)。

  提出有机结构的余基学说,余基指分子在反应时保持不变的部分(法国 热拉尔)。

  发现光照稀酸液中金属极板之一,能改变电池电动势(法国 埃·贝克勒尔)。

  1840年

  提出有机结构的类型学说。认为化合物的化学类型决定物质的性质,类型说中包含有分子中原子有一定相对位置的初步结构观念,并从而认为二元说用于有机化合物完全失败(法国 杜马)。

  提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定定律,不论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生成热总和不变(俄国 盖斯)。

  在电解时,发现臭氧(瑞士籍德国人 桑拜恩)。

  1841年

  提得纯铀(德国 佩利戈特)。

  开始使用锌—碳电池(德国 本生)。

  1842年

  从苯制得苯胺,后即用作染料(俄国 齐宁)。

  1843年

  辨明原子,分子和化学当量之间的区别,并提出它们的定义(法国 劳伦脱)。

  发现化学元素铒和铽(瑞典 莫桑得尔)。

  认识到含碳长链同系物因链长变化而引起物理性质渐变的规律(德国 柯普)。

  1844年

  发现化学元素钌(俄国 克劳斯)。

  1846年

  从化学当量与气体密度的测定,证实氧、氮、氢分子必定由两个原子组成(法国 劳伦特等)。

  1847年

  发明烈性炸药硝化甘油(意大利 索勃莱洛)。

  1848年

  提出晶体结构的十四种空间点阵的理论(法国 布雷维斯)。

  1848—1855年,首次将外消旋的酒石酸分离为左旋和右旋两种,开始用机械的、生物学的、化学的三种方法来分离葡萄酸中的两种异性体。初步认识到物质的旋光性是由分子形状的不对称性引起的(法国巴斯德)。

  1848—1849年,发现脂肪伯胺、仲胺、叔胺,其性质类似于氨,并从而证明氨的最简化学式。(法国 沃尔茨,德国 奥·霍夫曼)。

  1849年

  制得第一个金属有机化合物(锌乙基化合物),是后来提出原子价概念的实验基础之一(英国 弗兰克兰特)。

  1850年

  用旋光计研究了糖在不同浓度、温度和酸催化下的转化,得出转化速度的数学表示式,并指出其他同类型反应的方程形似也相同,开始了化学动力学的定量研究(法国 威尔汉密)。

  制得醚,认为醚、醇、酯、酸都属于水的类型,提出复合类型论,从而证明水的最简化学式。开始用“中间物”的概念来解释硫酸在从醇制醚过程中的作用,它是研究反应机理的一个重要观念(英国 威廉逊)。

  1850—1852年,提出元素分类的公差说,从有机同系物的思想出发,认为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在化合量上具有近于确定的公差(德国 佩坦柯费,法国杜马)。

  1851年

  用甘油和脂肪酸合成油脂,发现酵母可转化醣为醇(法国 拜特洛)。

  1852年

  证明朗伯特光吸收定律也适用于溶液,并指出光吸收与浓度的关系,为比色分析法奠定基础(德国 比尔)。

  1853年

  发展有机结构的类型论,它属于一种机械的分类法(法国 热拉尔)。

  从锑、砷、磷、氮仅能结合确定数量的有机基团出发,认识到一个元素原子能和另一个元素原子化合的原子数目是一定的,这是初步的原子价概念,是经典价键理论的开端(英国 弗兰克兰特)。

  发现电解时,不同离子的移迁速度是不同的,否定了格罗杜斯各种离子等速移动的看法,并称为离子的迁移数(德国 希托夫)。

  1854年

  研究了氢加氯形成氯化氢的光化反应,发现氯化氢的生成正比于光强与曝光的时间,以及被吸收的光正比于化学变化的光化吸收定律,并注意到光化学的诱导效应。提出碘量分析法(德国 本生)。

  1856年

  从煤焦油中获得第一个人造染料——苯胺紫,从此煤焦油工业逐步形成(英国 珀金)。

  1857年

  用分子和离子处于动态平衡的观点来解释电解质的导电现象(德国 克劳修斯)。

  提出混合状式说,证明沼气是甲烷(德国 凯库勒)。

  1858年

  确定碳原子为四价,并提出碳—碳可以自行相连成碳链,碳链学说成为有机结构理论的开端。开始应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英国 古柏,德国 凯库勒)。

  提出从分子量求原子量的方法,准确测定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原子—分子学说(意大利 坎尼柴罗)。

  1859年

  提出每一化学元素具有特征光谱线,为元素发射光谱分析奠定基础,并用以研究太阳的化学成分,证实太阳上有许多地球上常见的元素,说明天体、地球在化学组成上的同一性(德国 本生、基尔霍夫)。

  1861年

  提出有机化学结构理论,肯定分子结构的可知性,解释了同分异构现象,从分子的结构来说明分子的性质,并预示合成的途径(俄国 布特列洛夫)。

  1859—1861年,利用分光镜发现化学元素铷和铯(德国 本生、基尔霍夫)。

  发现化学元素铊(英国 克鲁克斯)。

  提出制造纯碱的氨碱法(比利时 索尔维)。

  1862年

  进行液体扩散的研究,提出胶体概念,区别了溶液和胶体之间的不同。开始了胶体化学的研究(英国 格累姆)。

  1863年

  发现化学元素铟(德国 赖赫、希·李希特)。

  制得第一个偶氮染料(德国 格里斯)。

  提出元素的螺旋图形分类法,图中按原子量排列,相似性质的元素能有规则地重现(法国 坎柯图)。

  1864年

  提出化学元素的八音律分类法。指出按原子量递增顺序排列,第八个元素重复第一个元素的性质(英国 纽兰兹)。

  1865年

  人工合成第一个热塑性塑料赛璐珞(德国 派克儿)。

  1866年

  设计了本生灯,利用灯焰的不同部分来检定许多矿物的组分(德国 本生)。

  1867年

  提出苯的环状结构及摇摆式的假说(德国 凯库勒)。

  提出化学反应速度同反应物浓度成正比的质量作用定律以及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等概念(挪威 古德贝克、伐格)。

  发明安全的烈性炸药——三硝基甘油和硅藻土的混合物(瑞典 诺贝尔)。

  1868年

  从煤焦油中首次人工合成香料——香豆素(英国 珀金)。

  1869年

  提出化学元素周期律,指明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的增加而有周期性的变化,并预见了周期表中空位元素的存在和性质,周期律成为物质结构科学的重要基础(俄国 门捷列夫)。

  从煤焦油人工合成第一个天然染料——茜素(德国 格雷贝、利伯曼)。

  从原子体积和原子量的关系说明化学元素的物理性质的周期性规律(德国 尤·迈耶尔)。

  用燃烧弹卡计广泛研究了有机物的燃烧,证实化学热效应恒定定律。并提出用反应热来测量化学亲和力的假说。对气体爆炸反应的传播速度进行了研究(法国 拜特洛)。

  应用卡诺原理建立最大功与反应热之间的关系,首次把热力学用于化学(德国 霍斯特曼)。

  1870年

  从乙炔、乙醇、乙酸等简单物质通过热管首次制得苯、苯酚、萘等,在实验室人工合成这类物质,具有重要意义(法国拜特洛)。

  1871年

  提出一种气体密度测定的方法,测定了许多有机物的分子量,在高温条件下测定了许多无机物的气体密度,证明汞、镉气体是单原子,卤素在高温下也是单原子等(德国 威·迈耶尔)。

  发现转化酶,转化蔗糖为两个单糖:葡萄糖和果糖。发现卵磷脂(德国 霍普·赛勒)。

  开始生产使用照相底片(英国 斯万)。

  1872年

  从石炭酸和甲醛合成第一个热固性塑料—酚醛树脂(美籍比利时人 巴克兰特)。

  1874年

  提出碳原子价键的空间结构学说,由于碳的四个价键上取代基不同,导致了光学异构体,并预计了异构体的数目,也指出双键的存在将引起顺反异构,这是立体化学的开端(荷兰 范霍夫,法国 勒贝尔)。

  1875年

  发现化学元素镓(法国 布瓦斯培德朗)。

  用铂石棉催化制造硫酸,为硫酸接触法的工业化奠定技术基础(德国 文克勒)。

  发现有机反应中烯烃和含氢化合物的加成定向法则(俄国 马尔柯夫尼可夫)。

  1876年

  提出染色物质的生色基团理论,指出不饱和原子团是生色基,而有些基团如羟基则是辅色基(德国 威特)。

  引入热力学位(即化学位)的概念。热力开始广泛应用于化学,为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及化学平衡提供了根据(美国 吉布斯)。

  提出盐溶液的电导可以从加和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活动性来推算(德国 柯劳许)。

  1877年

  发现异双丁烯具有两种结构形式的反应,开始认识到互变异构现象的存在(俄国 布特列洛夫)。

  发现在强酸性金属卤化物催化下脂肪烃、芳香烃的烷基化反应,也可制备芳香酮(法国 费莱德尔,美国 克雷夫兹)。

  1878年

  提出确定多相体系平衡条件的相律(美国 吉布斯)。

  发现化学元素镱(瑞士 马利纳克)。

  1879年

  发现化学元素钐(法国 布瓦培德朗)。

  发现化学元素钪(瑞典 拉·尼尔逊)。

  发现化学元素铥和钬(瑞典 克利夫)。

  提出毛细电渗现象是由液体界面形成双电层引起的假说 (德国 赫尔姆霍茨)。

  1880年

  发现化学元素钆(瑞士 马利纳克)。

  1881年

  提出实在气体的状态方程式(荷兰 范德瓦尔)。

  1882年

  首次人工合成靛蓝(德国 约·拜耳)。

  提出稀溶液的冰点下降、沸点升高定律,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引起的冰点下降反比于它们的分子量,提供了测定不挥发、可溶性物质分子量的新方法(法国 拉乌尔)。

  1883年

  制得锰钢,经淬火变得超硬,用于粉碎岩石、金属切削及钢轨,正式引入“合金钢”一词(英国 哈德费尔德)。

  1884年

  提出压力、温度对化学反应影响的平衡变动原理(法国 勒夏忒列)。

  1885年

  发现化学元素钕和镨。利用氧化钍、氧化铈制得白热灯罩芯(奥地利 威斯巴克)。

  1885—1886年,提出稀溶液理论,将稀溶液中溶质分子和理想气体的分子相对应,解释了稀溶液的热力学性质。并推得用电极电位来求化学平衡的公式(荷兰范霍夫)。

  1885—1890年,完成晶体构造的几何理论,奠定了经典结晶化学的基础(俄国 弗德洛夫)。

  发现电位与汞的表面张力成正比,得出迅速的滴汞与电解质不显示电位差,后被用作滴汞电位计(德国 赫姆霍尔茨)。

  1886年

  通过冰晶石降低氧化铝熔点的方法电解制铝,制铝发展为工业(美国 查·霍尔,法国 赫洛特)。

  发现化学元素镝(法国 布瓦斯培德朗)。

  发现化学元素锗(德国 文克勒)。

  首次人工合成生物碱——毒芹碱(德国 莱登伯格)。

  1887年

  提出电解质的电离学说,认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成正、负自由离子,溶液性质是所有离子性质的加和函数。提出电解质活度系数的概念。解释了电解质反常的渗透现象。这一学说不能解释强电解质及浓溶液的一些性质(瑞典 阿累尼乌斯)。

  首次应用热分析法(德国 勒夏忒列)。

  通过催化酯的水解和醣的转化速度,测量了三十多个酸的亲和常数,从该常数比例于电导的活度系数得到电解质活度与化学活度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电离学说。用滴汞电极法证实了伏打电堆的电流起源于化学原因(德国 奥斯特瓦尔德)。

  发明用金属氧化物从石油中除硫精制汽油的方法(美籍德国人 弗雷许)。

  1888年

  提出弱酸的稀释定律(德国 奥斯特瓦尔德)。

  发现胆甾醇苯酸酯于145.5摄氏度为混浑粘性的熔体,到 178.5摄氏度转为澄清,后即证实是由于液晶结构引起(德国 赖阴尼策)。

  1888—1889年,开始生产与出售照相机,应用了赛璐珞作照相底片,照相术才获得广泛应用(美国 伊斯特曼)。

  1889年

  首次合成硝酸纤维人造丝并投入生产(法国 查唐纳脱,德国 约斯特、卡多雷特)。

  提出化学反应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式,并提出反应过程中形成活化络合物和反应活化能的概念(瑞典 阿累尼乌斯)。

  提出电离溶压理论,从热力学导出电极电位公式。提出盐的溶度积理论,用以解释沉淀现象(德国 能斯脱)。

  1890年

  提出液晶概念并把液晶分为晶状液体,液态晶体两大类 (德国 雷曼)。

  人工合成葡萄糖,认识到葡萄糖、果糖、乳糖、山梨糖等化学式相同,但有醛糖与酮糖之分。指出糖有D、L两种,生命组织中的都是D型。确定了嘌呤的结构(德国 埃·费歇)。

  1891年

  1891—1893年,提出分子结构的配位学说,是无机化学和络合物化学结构理论的开端(德国 阿·维尔纳)。

  1891—1893年,铜铵纤维人造丝试制成功,用作纤维及白炽灯罩芯(德国 弗雷梅里等)。

  提出物质的各组分在平衡的两液相中的分配定律(德国 能斯脱)。

  1892年

  发明高于3,500摄氏度的高温反射电炉。用于制备电石、铝、钨、金刚砂等重要难熔物质(法国 莫伊桑)。

  发现含烃基的有机物具有相同的红外辐射光谱,这是红外辐射谱用于分子结构分析的开始(荷兰 朱利叶斯)。

  利用隔膜法电解食盐制备氯碱(英国 哈格里佛)。

  发现除一氧化碳外的异氰酸酯和异氰化物等“二价”碳的稳定化合物,和凯库勒的四价碳学说有矛盾(美国 尼弗)。

  发现有机化合物反应时的空间位阻效应(德国 威·迈耶尔)。

  1893年

  研究成磺酸纤维素(粘胶丝)的制造方法,并投入生产(德国 克鲁斯、贝范、毕特尔)。

  1894年

  发现化学元素氩,认为它是属于周期表中最后的一族惰性元素族中的一个元素,预计了其他惰性元素的存在(英国威·雷姆赛、瑞利)。

  1895年

  发现化学元素氦(英国 威·雷姆赛)。

  提出“唯能论”,认为“物质仅仅是各种能量的空间集合 (德国 奥斯特瓦尔德)。

  发现苹果酸在反应时的维尔顿转化,对研究有机物的—体化学及亲核型反应有重要意义(德国籍俄国人 维尔顿)。

  1897年

  1897—1900年,用还原镍粉催化乙炔及苯的加氢反应,该法在转变劣质汽油为高辛烷值汽油及变低熔点脂肪成高熔点脂肪中获得应用,是有机氢化催化工业的开端(法国萨巴梯尔)。

  1897—1899年,建议用氢铂电极作为标准零电位电极,用汞—氯化亚汞电极作为方便的参考电极(德国 能斯脱)。

  1898年

  发现化学元素氪、氖和氙(英国 威·雷姆赛、特拉弗斯)。

  发现放射性化学元素钋和镭,并发现钍也有放射性(法国 比·居里,法籍波兰人 居里夫人)。

  1899年

  提出解释双键反应能力的余价学说(德国 悌勒)。

  发现化学元素锕(法国 德比尔纳)。

原文链接:http://www.yznews.com.cn/bwzt/2008-07/17/content_1878147.htm